元氏文化网,追思先人足迹,发扬元氏文化。 [ 管理 ]
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简述鲜卑族的起源及发展演变史2018-05-05
【字体: 】   【时间:2019-9-6】  【作者:mutune】  【关 闭】  【打 印

作者:刘宗铭


鲜卑族兴起于密林深处的大兴安岭,是统一中原的第一个北方少数民族,在中国的民族史上曾经占有显赫的历史地位!这个民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秦、西燕、南凉、南燕、吐谷浑、代国、北魏、东魏、西魏、北周12个地方政权。其中,拓跋鲜卑曾经横扫群雄,终结了十六国纷争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的北魏政权开创了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先例,可以说这个强劲的民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一个靓丽的身影!那么,“鲜卑”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起源的呢?它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关于“鲜卑”一词的含义,在史学界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四种:第一种观点是有的研究者认为“鲜卑”的谐音是“犀毗”或者“师比”,而“犀毗”在相关书籍上记载是指胡人衣服腰间挂着的带钩,这种带钩最早出现在东胡,战国时期传到赵国、楚国等周边国家。但是持此种观点的研究学者受到了很多的抨击,有研究学者对此不敢苟同,他们认为这个胡人衣服上挂着的带钩的名称,与作为民族实体的鲜卑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第二种观点是有的专家学者认为鲜卑族起源于大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古代就叫鲜卑山,因此是因山得名,故名“鲜卑族”。第三种观点是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族称是由他们的一个部落酋长的名字转化而来,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第四种观点是得到很多人认同,笔者个人也比较倾向的一种主要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学者认为“鲜卑”在满语中对应的音节是“仨逼”,而“仨逼”在满语中的含义是吉祥如意;“鲜卑”在蒙古族语言中对应的音节是“斯波勒克”,而“斯波勒克”在蒙语中的含义是美好、吉兆、祥瑞。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满语中还是在蒙古语中,鲜卑族取“鲜卑”一词作为本民族的名字都表达了他们期待“吉祥、美好”的理想。  

关于鲜卑的起源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致的看法。目前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鲜卑的族源乃东胡,支撑这个观点的历史依据如下:东汉时期,应奉上书汉桓帝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因以为号。”东汉服虔则云:“东胡,乌桓之先,后为鲜卑。”“山戎,盖今鲜卑。”胡广亦云:“鲜卑,东胡别种。”另外,晋代王沈《魏书》、司马彪《续汉书》等都说明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鲜卑族是在东胡部落联盟被匈奴击破后被分离出来的。 

鲜卑族在东汉初年仍然被匈奴族所役属,其后北匈奴的势力逐年衰耗而鲜卑族的势力逐渐强大,于是趁机多次对北匈奴进行了攻击。在南匈奴、西零及西域各族的配合支持下,鲜卑于大约公元85年出兵突击北匈奴,使得北匈奴元气大伤。公元87年,鲜卑再次对北匈奴发起攻击,在这次战争中斩杀了北匈奴的首领优留单于,其势力也到了土崩瓦解的地步。在四五年之后,北匈奴又受到了东汉政府和南匈奴的致命打击,无奈之下北匈奴离开了自己的故土并将剩余的残兵败将进行西迁。此时鲜卑趁势渔翁得利,占据了原来北匈奴的地盘——漠北地区,而且留在漠北的匈奴十余万部落也并入鲜卑,鲜卑族从此势力开始强盛起来!大约在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民族中涌现出一位雄才大略的首领——檀石槐,檀石槐率部打败了丁零、扶余、乌孙及汉边等,建立起强大而地域广阔的部落联盟,但是檀石槐死后这个联盟也逐渐瓦解,其中拓跋鲜卑不断强大起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先后建立了辽西、代、宇文、前燕、后燕、南燕、西燕、西秦、南凉九个政权。  

拓跋鲜卑部在鲜卑各部中脱颖而出,势力越来越强大,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绚丽的一笔,下面介绍它的发展历程:拓跋鲜卑部跟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过着游牧生活,据史料记载,他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分布在今天的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嫩江流域及大兴安岭附近。后来在拓跋部酋长跋诘芬的率领下逐步向西迁移(即原来北匈奴居住的漠北地区),扩大了自己的活动区域。在酋长拓跋力微时期,拓跋鲜卑部又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向南发展游牧,最南到了今天的内蒙古托克托地区,后又迁居到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地区。此时拓跋鲜卑部虽然仍然处在氏族部落联盟时期,但是已经经常跟西晋、曹魏发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这样频繁的交流使得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文化等传入拓跋鲜卑部,其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后拓跋鲜卑的杰出首领什翼犍于大约公元3世纪初期建立起政权——代,并建都于盛乐(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新生政权受到了中原王朝的敌视,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于公元376年攻击代政权,拓跋鲜卑首领什翼犍战死,代政权灭亡。什翼犍的孙子鲜卑拓跋于公元386年(即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土崩瓦解)趁机恢复了代政权,后来拓跋珪改国号为“魏”,在历史上称为北魏。在建立魏政权初期就受到了邻国后燕的攻击,首领拓跋珪有勇有谋,在今天的山西大同东南打败后燕并乘胜追击,南下夺取了今河北定州、临漳西南等重要城镇,自此拓跋鲜卑的势力范围得到了扩大,成为北方的强大势力之一。公元398年,北魏将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拓跋珪称皇帝(即北魏道武帝),他称帝以后积极奖励农业生产并积极将中原地区先进的技术引进过来,这些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其后魏明元帝(拓跋珪的儿子拓跋嗣)承其前业,不仅在农业科技上引进先进技术,在政治统治上更是大胆重用汉人,几乎形成了汉人世家豪族与拓跋贵族两分天下的封建联合政权,这个措施使得北魏政权逐渐步入鼎盛时期。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之后,他的儿子拓跋焘继承王位,当时只有十六岁,可是英雄出少年,这位少年天子在刚刚即位的时候就大败了柔然的进攻,之后拓跋焘先后十三次出兵柔然,最终征服柔然。随后的这段时间里拓跋焘开始彰显更为强大的政治野心,为扩大自己的版图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公元431年消灭夏、山胡、吐谷浑;公元436年灭北燕;439年灭北凉,这样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时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  

其后在北魏历史出现了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也就是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魏孝文帝拓跋宏,他将都城于493年从山西大同迁往河南洛阳。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自道武帝拓跋珪以来,历来的北魏统治者都注重学习汉族文明。特别是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另外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民族矛盾不断加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登基后,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北魏末年由于统治者荒淫无道、横征苛敛,再加上自然灾害引发了多起农民大起义,这大大动摇了北魏的统治基础,同时在统治阶层内部也发生了剧烈变乱。公元530年,魏孝庄帝杀死了尔朱荣,接着尔朱荣的弟弟尔朱兆又杀死北魏孝庄帝,把元恭立为皇帝。后来鲜卑化的汉人高欢又灭掉尔朱氏并杀害元恭,另立元修为帝(魏孝武帝)。元修为了摆脱高欢的控制,从洛阳出逃投奔宇文泰。此后,北魏分裂为两个政权: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历史上称为“东魏”;宇文泰将投奔他的元修杀死,另立元宝炬为帝,定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历史上称为“西魏”。公元547年高欢死之后他的儿子高澄、高洋相继执政,公元550年高洋废除魏孝静帝元善见,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西魏宇文泰掌握实权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采取了很多向汉人学习的积极举措,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公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废黜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公元560年,周武帝宇文邕知人善任并进行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国势在之前的基础之上更加强盛。自此也形成了北齐与北周东西对峙的局面。公元576年,国力强大的北周不愿偏居一隅集结兵力发兵攻击北齐,前期占领了北齐重要的军事重地——晋阳,接着又趁势东进,公元577年攻陷北齐的都城邺城,北齐灭亡,从此北方归于统一,为后来隋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隋唐时期以后,鲜卑族已经逐渐解散,他们既不作为政治实体存在也不作为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隋唐两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这两朝的统治阶层就有二十余人鲜卑族后裔官至宰相,做到侍郎、尚书、都督、刺史等职位的更是数不胜数,更值得一提的是隋、唐两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李渊都是受鲜卑文化影响深远的汉人,可以说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且李渊的母亲及妻妾很多都是汉化的鲜卑人,由此可见鲜卑族人在其后的历史舞台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古代的鲜卑族到如今都到哪里去了呢?历史研究表明大部分古鲜卑族后裔都被汉化并融入了汉族,有少部分融入了契丹族,另外还有一部分在拓跋鲜卑南征时没有出来的鲜卑族留在了东北地区,他们大部分分布在黑龙江、外兴安岭西边、乌苏里江两岸包括海参崴一带,但是其中大部分被《尼布楚条约》划给了俄国,另外还有一部分演变为了今天的锡伯族。吉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收集了新疆察布查尔县、霍城县、巩留县、乌鲁木齐等地四十八位无亲缘关系的健康锡伯族人的毛发样本进行了线粒体DNA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锡伯族就是拓跋鲜卑后裔。 

 

 

参考文献: 

[1]田余庆.拓跋史探[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2]杨茂盛.中国北疆古代民族政权形成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3]田余庆.《拓跋史探》评介[J].中国学术,2005. 

[4]孙危.鲜卑考古学文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林秀姿.游牧民族社会与营造——重读北魏拓跋鲜卑的平城与洛阳之空间地景转变[R].中国建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 

[6]林秀姿.北魏拓跋鲜卑族文化路线与都城政治再思考[R].中国建筑史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 元氏文化网 - 乐安网 旗下,乐安网红科技出品 。免责声明:部分信息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微信号:lawhkj,QQ41233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