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氏文化网,追思先人足迹,发扬元氏文化。 [ 管理 ]
搜索:
浏览信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浏览信息
魏孝文帝长陵,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东南800米处
【字体: 】   【时间:2019-9-10】  【作者:mutune】  【关 闭】  【打 印

北魏孝文帝陵,底部周长141米;小者高23米,底部周长110米。两冢相距约100米,当地俗称"大小冢"。分别为北魏高祖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太后之陵。2001年6月25日,魏孝文帝长陵及文昭皇后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孝文帝拓跋宏于太和十七年(493)率军南下,翌年决定由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他实行汉化政策,并规定死后葬洛阳。魏孝文帝的文治武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英主,最后却在英年病死在南伐途中,年仅33岁。

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这个历经1400多年沧桑的巍巍墓冢一无所知。孟津县文管办文保科负责人徐有钦介绍,史书中虽然记载了孝文帝葬在洛阳附近的长陵,但要在邙山上众多墓冢中准确找出长陵,谈何容易?直到1946年2月,《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文昭皇后墓志)在大小冢的小冢内出土,考古人员才终于解开了大小冢的神秘“身世”之谜。 

文昭皇后高照容(公元469年~496年),是孝文帝的贵人、魏宣武帝元恪之母。她为孝文帝生了两男一女,即宣武帝元恪、广平王元怀、长乐公主元瑛。公元496年,高照容殒丧在前往洛阳的路上,谥号文昭贵人;宣武帝元恪追尊其皇后之位,后来孝明帝元诩更追尊其为皇太后。高照容初葬终宁陵(即今瀍河回族区盘龙冢村附近之盘龙冢),后迁至孝文帝长陵。

《文昭皇后高照容墓志》的出土确定了小冢即文昭皇太后之墓冢,根据墓志上记载的“祔高祖长陵之右”,人们才明白,小冢东南的大冢就是那位迁都洛阳、推动民族大融合的魏孝文帝的长陵。据有关专家介绍,魏孝文帝长陵封土经过历史的变迁,才缩小至现在的规模。

2004年,洛阳市文物工作者对长陵陵园进行了勘探调查。勘探表明,北魏孝文帝长陵陵园为长方形,其夯土围墙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陵园总面积达17万余平方米。长陵就位于陵园的中部偏北,圆形封土。根据长陵的封土形状、墓道朝向等特点,文物工作者认为,它继承了东汉的皇陵葬制,与少数民族葬制有明显区别,这也直接印证了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

生前功绩魏孝文帝推行文治,在亲政之初,即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三年一考,经三考,“升贤明有绩者,退庸劣无功者”。他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吏由他亲自考核。六品以下的官吏由吏部会同地方考核。“上上者迁之,下下者黜之,中中者守其任”。这种整顿,改变了官吏冗散的状况,使百官勤于政事,对完备封建国家封建制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公元485年魏孝文帝又颁布了均田令,使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他还提倡思想解放,带头学习汉族文化知识,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与汉族通婚,在他迁都洛阳后,又下令改穿汉服,一年后他又下令改去鲜卑姓,自己首先改姓元,按一元复始的讲究,作为全国第一姓。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出现了历史上的北魏盛期。在他迁都洛阳之后大规模营造了龙门石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闭页面】【页面顶部
© 元氏文化网 - 乐安网 旗下,乐安网红科技出品 。免责声明:部分信息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微信号:lawhkj,QQ412335745